重慶造船業“一臉愁容”
2012-07-16 07:57:07 來源:工人日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“船價大幅降低,船廠的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卻大幅上漲。過去給國外船東造船,起碼有30%左右的利潤,如今只有5%左右。”昨日下午,重慶金龍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安鈿對記者說,船市除了在2010年有過短暫的回暖以外,整體趨勢不斷下滑。尤其是今年,下滑的速度比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還糟糕。
受歐美債務危機的沖擊,幾年前曾經風光無限的造船業每況愈下,尤其是今年以來,我國船舶企業造船完工量、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都大幅下降。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,隨著煤炭、鋼鐵的積壓以及航運市場持續低迷,作為產業鏈“神經末梢”的造船業也跟著打顫。記者連日來在對重慶多家船廠的調查中發現,不僅小造船廠日子難過,即使是一些成規模的中、大型造船廠也在大呼生意難做,個別企業甚至已經停產關門。
面臨集體洗牌
“雖然船廠仍有訂單,但是數量比以前少了,此外,從銀行貸款也困難了。”重慶市涪陵區的一家民營船廠董事長向記者感嘆。
造船業蜂擁建廠的景象早已成為過去,留下的僅有一片凄涼。據了解,重慶造船廠目前面臨的普遍問題是訂單和資金問題。導致船廠大量倒閉的原因,一方面是受航運市場長期低迷影響,新增訂單大幅下滑;另一方面是民營船廠外部融資環境惡化,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問題。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,2012年1月至5月,中國造船完工量、新承接訂單量、手持訂單量,同比分別下降10.1%、47.3%、27.0%。
記者從重慶市經信委了解到,根據《1~6月全市重點船舶工業企業運行情況》顯示,上半年,重慶市新承接船舶訂單32.67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41.09%;手持訂單56.63萬載重噸,同比下降18.28%。目前,重慶中小船廠停工半停工的現象非常普遍。
受民間融資成本較高和銀行緊縮信貸政策影響,船廠在資金運轉方面遭遇困境。重慶某銀行信貸科人士告訴記者,這個產能過剩的行業,對銀行來說風險太大。
2009年,重慶金龍船業有限公司完成了出口船舶逾3億元的訂單,但僅僅過了兩年,訂單金額直線下降,2011年只完成了7000萬元的生產任務。并且從2011年下半年至今,再也沒有接過訂單。公司總經理黃安鈿坦言,總投資額高達1.3億元的金龍船業目前處于停工狀態。
記者走訪了好幾家造船廠,看到的都是負責人的一臉愁容。他們告訴記者,廠內的訂單量均直線下降,有的下降情況比重慶市經信委公布的數據更讓人憂心。據悉,這種狀況連重慶最大的國有造船廠川東造船廠也難幸免,他們面向歐美市場的高端造船業務下滑嚴重。
緣何風光不再
目前,重慶與全國不少地方一樣,造船業和運輸業出現了較嚴重的虧損和停產現象。重慶社科院教授王秀模認為:這并非偶然。“首先是中國經濟可能進入重化工業階段的下半場,其潛在需求也在下降;其次是前幾年發展太瘋了,產能嚴重過剩;再就是典型的周期性行業,容易受經濟發展形勢的影響。”
更為嚴重的是,隨著內河航運市場日趨飽和,價格血拼不斷展開。“航運企業賺不到錢,肯定會減少購進新船的數量,從而壓低造船企業的利潤。”重慶涪陵江新造船廠老板童小姜稱,在前不久的一次招標過程中,他只為自己保留了20萬元的利潤,報價840萬元,而有一家造船廠竟然把報價壓到了730萬元。“沒等到結果出來,我就和其他幾個造船的老板離開了現場。”
搶訂單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大造船企業的生存,重慶經信委相關人士稱,“那些沒有資質的船廠接的訂單價格非常低,那個價格如果換作國有大造船廠,根本無法正常生產出來,這樣的結果就是擠占了大船廠的訂單。”
“我造船有利潤,靠的就是節約成本。”童小姜告訴記者,“平時生怕得罪了工人,如果他們一天浪費幾根焊條,200多人連續工作半年,我的利潤基本上就泡湯了。”所以他總結出一條規律,“如果一個造船廠滿地都是超過一個手指長的焊條,那么這個企業就快倒閉了。”
民營小造船廠的涌入,使得國有大造船廠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,迫使其退出內河船的生產。國有企業重慶江渝造船廠副廠長高波說,“在小噸位船舶市場上,國有企業已經失去了技術優勢,只能調頭生產附加值高的特種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舶。”